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我們來關注一個領域的質量問題:環評文件的質量。環評,是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梢哉f,環評文件是生態保護的“第一關”,環評文件能否如實反映情況,提出的對策是否到位,關系到生態環境的保護水平。然而,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卻頻頻爆出環評文件粗制濫造,甚至弄虛作假的問題。
河北廣宗經濟開發區是華北最大的自行車、童車生產基地。2020年7月中旬,開發區管委會在廣宗縣政府網站上傳了環城工業園區擴建規劃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公示,就在公示期間,公眾提出了質疑。
網友當時的截圖顯示,在7月16日公示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全文中出現了這樣的表述:“7月29日開發區管委會組織召開環境影響報告書座談會。會議邀請了相關部門及周圍村莊代表參加,參會人數共69人。與會代表提出相關疑慮、問題,環評單位對其進行了解答?!泵髅魇?月16日公示的環評報告書,卻把半個月后組織召開座談會的事寫進報告書,還寫得活靈活現,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位負責人說,他們2020年5月剛剛涉足環評業務,6月下旬,通過公開招投標,承接了開發區擴建環評任務。根據園區規劃環評的編制機關開發區管委會的要求,要抓緊推進。7月16日,環評公司就拿出了報告書全文,忙中出錯,寫進了按程序要在月底才進行的工作。
記者了解到,網友提出質疑之后,當地叫停了公示,計劃29日開的會也就不了了之。同時具體編制人員已被辭退,記者也就無法和本人求證過程。不論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這份經不起推敲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做完后按要求交給了廣宗開發區。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質量負責,也就是說,開發區應當擔負起審核環評報告的責任。
在河北廣宗,規劃編制機關重速度、輕審核,最后拿給公眾的是有明顯漏洞的環評文件,還沒有報生態環境部門審查就被公眾發現。在四川,有單位公然在環評報告上弄虛作假。2018年年初,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工作人員在審核一份環評文件時發現了異常。
有一份化工公司綜合利用副產品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業主單位是四川恒勝化工。2017年,恒勝化工上馬新項目,委托四川環科源公司編制報告,四川環科源公司又委托四川中晟環保提供監測數據。審批人員發現,編號2016和2088兩份相隔近8個月的報告,有三個項目15組數據完全一樣,并且蹊蹺的是,和正常報告不同,2088號報告只是一份掃描件,審批人員立刻要求監測公司提供原件。
原來,環境影響報告書開始編制后,環科源公司就向中晟公司提出,提供2017年2月相關監測數據,中晟公司指派了工作人員占某落實此事,其間占某由于春節休假和職務調整,徹底忘了此事。2017年10月份,環科源公司要求提供數據時,占某才想起此事,于是安排了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在工作人員按正常流程出具了這份編號為2016,時間為2017年10月份數據的報告后,占某偷偷拿到報告并作為模板,篡改數據后,偽造了這份編號為2088,時間為2017年2月份的報告。
查明真相后,生態環境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對相關單位予以處理,審批部門要求建設單位重新編制并提交了報告。2019年,在重新審核通過后,建設單位投資8000多萬元的新建項目開工,2020年1月份正式建成投產。
從趕進度、走過場到公然造假,環評文件這本該是生態保護的“第一關”,在部分地區、部分單位卻接連出現問題。數據顯示,2020年年初以來,生態環境部對各地審批過的3.2萬份環評文件進行智能校核,對409份環評文件進行重點復核,發現20余份環評文件涉嫌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已經移交查處,50余份環評文件存在一般性質量問題,已予以相應處理處罰。全國累計對733家環評單位和671名環評人員依法予以處理處罰。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透露,從環評報告的這些質量問題看,有的是直接抄襲,例如2020年3月份,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公示時,環評文件中竟然出現30多次“湛江灣”。有的是遺漏重要環境保護目標,未開展相關環境要素預測評價,有的干脆編造、篡改環境現狀監測、調查數據或者危險廢物鑒別結果。產生這些質量問題,反映出建設單位沒有落實主體責任,環評編制公司沒有認真履行職責。按要求,項目參與方對環評文件涉及的技術報告、數據資料都負有審核把關責任,否則出現問題也要按照新的《環評法》追究責任。以四川這起事件來說,中晟公司員工第一次向環評單位提供虛假數據后,環評單位也察覺到了異常,退回了報告,但在中晟公司員工修改虛假數據并再次提交后,環評單位認可了數據。
專業人士指出,近幾年來,環評市場發生了較大變化。為持續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2018年12月29日《環境影響評價法》修改,取消環評單位資質限制,不到兩年時間,全國從事環評文件編制業務的機構從900多家增長到了眼下的6000多家。取消資質限制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市場競爭更加充分,但同時,部分新進入單位也暴露出能力水平不足、責任心差等問題。從原來的重資質、事前準入管理,到如今的重信用、事中事后監管,這對生態環境部門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智能監管、靶向監管的同時,國家進一步健全法治,明確責任。根據新修改的《環評法》,建設單位、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對環評文件的內容和結論負責,但在實踐中,部分建設單位或者規劃編制機關責任意識還有待加強,記者在河北廣宗經濟開發區就注意到,相關責任人對環評工作知之甚少。
根據新修改的《環評法》,環評文件出現嚴重質量問題,對建設單位以及建設單位相關人員都要進行處罰,為此,2019年生態環境部門配套制訂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強化問責追責。以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環境報告書抄襲事件來說,監管部門除對環評編制單位、主要編制人員處罰外,還對兩個建設單位分別進行了處罰。2019年11月,在引進大數據、智能監管技術手段的基礎上,生態環境部門上線了全國統一的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發揮信用監管威力。
環評文件真實與否,反映的是相關單位的誠信,關系的是綠水青山的保護。這第一道關把不住,就會給環境保護埋下隱患,對相關的建設和規劃單位來說,其實也增加了糾錯成本。生態環境部門負責人也托我們在這里喊個話:建設單位、規劃編制單位以及環評單位要以案為鑒,切實履行法律賦予的責任,高度重視并做好環評工作,這既是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對自己負責。同時我們也要向監管部門喊個話:打假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生態環境部門也需要強化溯源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夯實防火墻,防患于未然,全社會共同努力,筑牢守好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